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你一定聽過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這句話吧?
那你知道這句家喻戶曉的熟語中,“挖井人”指的是誰嗎?
你可以從小學(xué)一年級下學(xué)期的語文書里找到答案,這冊書里收錄著一篇課文就叫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。
你也可以從沙洲壩的“紅井”邊找到答案,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其實還有下半句,這位“挖井人”的名字就藏在這下半句里……
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時刻想念毛主席”。
這位“挖井人”正是毛澤東主席。
小學(xué)語文書中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這篇課文,講述了毛主席在江西帶領(lǐng)戰(zhàn)士和鄉(xiāng)親們?yōu)樯持迚未蚓墓适隆?
這篇課文是小學(xué)語文課本中的第一篇紅色課文,也是新中國教育史上,在語文課本中存在時間最長的紅色課文,它從1952年就已經(jīng)寫入小學(xué)語文課本了。
今天,讓我們一起回顧
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的真實歷史故事
“沙洲壩,沙洲壩,三天不下雨,無水洗手帕,旱死老鼠渴死蛙,有女莫嫁沙洲壩。”一首在沙洲壩流傳多年的民謠是這樣唱的。
沙洲壩,是瑞金有名的干旱沙地,它前連丘陵,后依高山,雖然有條沿著村前蜿蜒而過的沙洲河,但河床是干涸的,遍地砂石,滴水不存。
如此干旱缺水的一座村莊,卻沒有挖一口井。
原來,當時的村民非常迷信,認為挖井會破壞村里的風水,從而導(dǎo)致全村無人敢擅自挖井。村民用水都要到幾公里外的小河里去挑。飲用水都取自一處,人畜不分,根本談不上任何衛(wèi)生條件,甚至成為傳播疾病的源頭。
1933年4月,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到沙洲壩后,毛澤東主席也住進了這個小村莊。從1933年4月到1934年7月,毛主席在沙洲壩工作了一年零三個月。在此期間,他深入基層,廣泛調(diào)研,總結(jié)經(jīng)驗,穩(wěn)步推進各項工作的深入進行。
初到沙洲壩,毛澤東主席就發(fā)現(xiàn)了這里嚴重缺水。
既然這里的水喝不成,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水源地呢?
當年9月,在了解到當?shù)剀娒耧嬎щy的情況后,毛澤東主席帶領(lǐng)幾個紅軍戰(zhàn)士在村里進行了水源勘探,決定就在沙洲壩,為群眾打一口水井,徹底解決安全飲用水的問題。同時教育群眾移風易俗,防止疾病。
一聽說毛主席要給沙洲壩的群眾打井,鄉(xiāng)親們不但不高興,反而憂心忡忡。幾位老人家找到毛主席,說千萬不能打井,老輩子就傳下來,沙洲壩是條旱龍,打井會遭報應(yīng),命里注定喝塘水,多少代都這樣。
看到村民勸阻,毛主席笑了,說:“老人家您莫怕,這井我來挖,要是龍王爺真怪罪下來有我在,我個子高我頂著!”
第二天一大早,毛澤東主席帶著警衛(wèi)員吳吉清、陳昌奉,來到事先看好的地方,開始挖井。在毛主席的帶動下,許多村民也自帶工具,與紅軍戰(zhàn)士一起動手挖井。
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,很快就挖出了一口直徑0.85米、深6米的水井,就此解決了沙洲壩村民的吃水問題。
后來,因為中央蘇區(qū)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利,中央紅軍主力被迫撤出瑞金,踏上戰(zhàn)略轉(zhuǎn)移的萬里征程。隨后,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勢力卷土重來瘋狂反撲,他們不僅搗毀了紅軍在瑞金等地留下的建筑設(shè)施,也把毛澤東主席和紅軍戰(zhàn)士挖的那口井填沒了。面對反動勢力的囂張氣焰,沙洲壩村民沒有屈服,他們想方設(shè)法把那口被填的井又挖了出來。此后,村民們和反動勢力多次斗智斗勇,經(jīng)過幾填幾挖,終于將這口水井保全了下來。
1950年,瑞金人民對沙洲壩這口井重新維修,并取名為“紅井”,同時在井旁立了一塊木牌,上寫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時刻想念毛主席”,以示對毛主席和紅軍戰(zhàn)士的感恩懷念。不久,當?shù)赜謱⒛九聘臑槭?
圖:《飲水思源》豐子愷
1952年,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(jù)“紅井”的有關(guān)素材,集體創(chuàng)作了一篇100多字的短文,由教育部統(tǒng)一編入小學(xué)語文課本。于是,“紅井”的故事就成為傳世經(jīng)典,幾十年來教育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。
1961年3月,“紅井”被國務(wù)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“紅井”也成了瑞金紅色旅游和紅色教育的重要景點。